轻舟智航于骞:不管中配还是高配,在安全上都应该是顶配
- 测评评测
- 2024-11-24
- 95740
撰文 / 于骞(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编辑 / 王雨竹
排版 / 雪梅
“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用户需求决定了智能化的终级走向。”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说。
于骞是在11月8日上午在昆山开幕的2024第九届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交流会(NAT-CES 2024)上做出此番表述。
2024第九届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交流会主题是“平衡与突破”,这是在中国新汽车产业发展努力突破内卷环境下举行的汽车行业重要会议。
此次交流会,上百位中国主流车企研发、采购领导人,数百家主流新汽车供应链企业家,齐聚一堂,主零面对面,行业交流、技术探讨、企业赋能、产业对接,持续构建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圈。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
于骞是作为主流新汽车供应链企业家,针对当下汽车智能驾驶发表了上述主题演讲。
他表示,目前国内智能驾驶渗透率正大幅增加。近期发布的新车型中,大部分已将高速NOA引入至10万元级别车型,而城市NOA已下沉至15万元级别车型。L3、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向L2++级别市场渗透的趋势尤为明显。智能驾驶领域发展迅速。
于骞认为,目前的国内智驾市场已进入用户智能时代。从“能用”到“可用”再到“爱用”,行业在多个维度上展开了竞争,比如卷配置、卷应用度、卷难度、卷舒适度、卷范式等等。
但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为了卷而卷,卷消费者并不关心的点。
什么是用户智能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对此,于骞提出了三点:安全、体验、成本。他认为这是三位一体的一件事。
他尤为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认为安全是智能驾驶的生命线。为说明这个观点,于骞分享了轻舟智航五步原则:不因为配置高低区别安全标准、不因场景不同区别安全标准、不因问题难易降低安全标准、不因成本提升降低安全标准,不因业务划分忽视安全标准。
对此,轻舟智航希望让10万元的车型拥有不亚于30万+的豪车的安全性。在AEB误刹表现上,可达40万公里无误刹;迭代速度上,实现周级更新;测试里程方面,每日新增约2000万公里,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中,无论中配还是高配,轻舟智航均获最高等级优秀+,确保全系车型安全性能达到顶配。
在体验方面,于骞强调了L3级自动驾驶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有商业价值的逐步提升,用户对于产品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在他看来,L3的引入需增强消费者信任,若主机厂能承诺对使用其车辆产生的问题负责,消费者更可能为此类承诺买单。
而成本则是高压线。但他强调,技术的降本是最好的降本,成本控制并不意味着削减质量或采用最低配置。他们侧重于通过标准化的交付能力、技术优化和平台化策略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整体交付成本的有效控制。
他表示,在新的硬件布局下,轻舟智航与生态系统中的合作伙伴紧密协作,致力于降本目标,为主机厂和消费者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产品方案。
于骞在演讲前,还与许多中国主流车企研发、采购领导人,以及主流新汽车供应链企业家见面,并参观了同期举行的产品与技术展示。
主题演讲之后,当天下午的交流会举行了智能驾驶专场的圆桌讨论。围绕“智能驾驶技术产业新生存之道”,众多行业嘉宾进行了深入、专业的讨论。
为期两天的2024第九届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交流会由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主办,轩辕之学新供应链学院、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协作会为协办单位。
NAT-CES 2024的前身是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经过长达9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年度交流盛会,标志着中国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交流平台升级启航。
此次交流会是专业会议、技术展示和铃轩盛典三位一体的中国汽车产业主零交流重要活动,包括2大行业专场、8大技术专场,1场产品与技术展示、1场主零交流之夜和1场铃轩奖盛典。供应链优秀企业代表和主机厂相关负责人围绕动力系统、底盘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热管理系统、车用芯片、轻量化与新材料,以及主被动安全等8个方面举行专场会议,就行业技术趋势发表主题演讲并进行圆桌讨论。
以下是于骞的演讲实录,此处有删减。
目前,国内汽车的市场发展冰火两重天,智能驾驶渗透率正大幅增加,我们预计,2025年的此时,智能驾驶渗透率可能接近80%。
近期发布的新车型中,大部分已将高速NOA引入至价格区间为10万元的车型,而城市NOA则已扩展至15万元级别的车型,让更多消费者能体验到智能驾驶的方便、安全、舒适。
此外,L3、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正逐渐向L2++级别市场渗透,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德国已率先实施L3级自动驾驶的相关立法,国内去年也由工信部主导授予9家车企L3准入资格,这些动态充分展示了智能驾驶领域快速发展的态势。
智能驾驶的进程里,区分传统汽车与新汽车最关键的界限是智能化水平的高低。高水平智能化的汽车才能被称为新型汽车,这也得到了行业普遍的认同。因此,智能化变成了新能源汽车下半场必争的战场。
随着用户智能时代的来临,智能化已成为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甚至有媒体将其评价为第二个重要的考量点。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缺乏智能化配置的车辆几乎难以销售。消费者对于高级智能驾驶功能的兴趣日益浓厚,一些在智能化方面表现突出的领先车企,在国庆假期期间,其用户的智能驾驶里程数已超过8000万公里,其中使用带有导航辅助功能的智能驾驶比例超过了60%。这表明,消费者的智能驾驶体验正在不断提升。
在智能驾驶的发展进程中,从“能用”到“可用”再到“爱用”,整个行业都在多个维度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有的企业卷配置,比如安装了多少传感器、芯片等智能化组件;有的卷应用度,如宣传自家的智能驾驶系统能够在多少个城市运行。有的卷难度,例如在农贸市场、热门旅游景点、复杂立交桥等高难度场景中的表现。还有的卷舒适度,包括驾驶过程的平稳性、日常通勤的便利性和效率等。最后,还有的卷范式,推动高速NOA、城市NOA成为车辆标配。
卷的核心还是围绕用户的价值出发。卷配置也是一样,核心是体验如何、安全如何。
总而言之,用户智驾时代真正的生存之道是什么?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用户需求决定了智能化的终级走向。而不是为了卷而卷,卷消费者并不关心的点,增加更多功能来体现自己的竞争力。
我认为,在用户智驾时代,真正创造价值的有三个关键点:安全、体验、成本。这是三位一体的一件事。
首先,安全是智能驾驶的生命线。Cruise出现了严重的安全事故,失去了L4牌照,也对公司造成了重大影响。不管车辆是中配还是高配,在安全上都应该是顶配。我分享一下轻舟智航五步原则:不因为配置高低区别安全标准、不因场景不同区别安全标准、不因问题难易降低安全标准、不因成本提升降低安全标准,不因业务划分忽视安全标准。这是轻舟智航在安全上的态度。
列举几个数字,我们希望让10万元的车型拥有不亚于30万+的豪车的安全性,比如高速追桶的避让、夜间快速驾驶的AEB的及时响应、比较窄路情况下行人穿出来的情况。
首先,在AEB误刹表现上,可达40万公里无误刹;迭代速度上,实现周级更新;测试里程方面,每日新增约2000万公里,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中,无论中配还是高配,我们均获最高等级优秀+,确保全系车型安全性能达到顶配。
何为良好的体验,如何让消费者愿意为此付费,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L3级自动驾驶是否会到来,我们的观点是肯定的,认为L3级自动驾驶是整个自动驾驶产品发展路径上的必然趋势。最初ADAS采用的是一次性交付模式,产品不会进行迭代更新。随着OTA出现,产品能够持续更新,从L2+级到高速NOA,再到城市NOA,未来必将进入L3乃至L4级别的无人驾驶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有商业价值的逐步提升,用户对于产品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
什么是L3落地的先行条件?首先是必须非常安全,确保用户驾驶中的安全。其次,L3的引入需能增强消费者信任,促进销量增长,即便可能引发保险理赔,但只要增量效应大于理赔成本,整体仍是正面的。实现L3级自动驾驶的路径首先是达到极低的接管率和高稳定性,逐步优化至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虽然法规完善可能滞后,但我们相信,真正的L3终将到来。
什么是事实性的L3?主机厂不仅宣称其产品安全可靠,还能实际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比如为使用其L2+级车辆提供保险,承诺在发生轻微碰撞或事故时进行赔偿。消费者一定愿意为这样的产品买单,信任的程度会大幅增加。能够做出这样承诺的主机厂,一定经过了大规模的产品交付,积累了大量的实际运行数据,证明其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并且具备快速迭代和进化的能力。这些主机厂的出现,不仅将极大提升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减少其心理障碍,还将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市场的规模化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事实性L3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谁先能达到事实性的L3?这一定是那些有大规模量产交付能力的主机厂。若交付的用户数量不足,在事故统计上缺乏足够的支持,未经大规模测试里程验证的系统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在海量用户智驾交付的过程中,轻舟智航已有接近50万台车辆装载了NOA智能驾驶产品,数十万辆配备轻舟智航NOA系统的车辆每天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测试验证。我们在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十分优异,我们在产品体验上也是行业标杆。
产品持续快速修复与更新的能力极为关键。在智能驾驶产品的发展过程中,不会直接从高级别功能,如城市NOA,跃升至L3级自动驾驶,而是通过标配功能,如自动泊车和高速公路NOA,逐步过渡到L3应用。城市NOA的引入,展示了智能驾驶的普遍适用性,能够适应城市中的复杂环境。同时,在用户高频使用的场景下,保证自动泊车、高速公路NOA等功能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样体现了其价值。我期待行业对这些价值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化。因此,真正的L3级自动驾驶将是用户价值时代的新分水岭。若主机厂能承诺对使用其车辆产生的问题负责,消费者更可能为此类承诺买单。
在“三位一体”中,成本控制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如同一条高压线。然而,成本控制并不意味着削减质量或采用最低配置的传感器和计算能力。技术的降本是最好的降本,平台化的产品系列尤为重要。我们侧重于通过技术优化和平台化策略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整体交付成本的有效控制。
标准化的交付能力同样是重要的降本措施。通过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洞察,我们确保所提供的功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带来安全、舒适、便捷的驾驶体验,而不是强行推销。在成本控制方面,尤其是技术层面的降本,存在诸多可操作的空间。
在新技术、新硬件的应用及新型解决方案的研发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特别是在端到端技术领域。在新的硬件布局下,我们与生态系统中的合作伙伴紧密协作,致力于降本目标,为主机厂和消费者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产品方案。
最后,非常希望和行业里的各位同仁、各位合作伙伴一起实现安全、体验、成本三位一体优质的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产品,谢谢大家!